第4章 轻重_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笔趣阁 > 我真的只想混个从龙之功啊 > 第4章 轻重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章 轻重

  从天盛十一年的正月开始,皇帝慕容英下诏征集天下兵集于涿郡,开始召募百姓为骁果,修城贮备军粮。

  三月,皇帝至辽东,四月二十七日,渡过辽水,以征东大将军、卫王慕容定为行军大都督,辅国大将军段义弘为副都督率军三十万趋平壤。

  自将大军攻辽东城。

  此刻的辽东城,攻城的燕军和守城的高句丽军正杀的难分难解。

  壕沟早已填平,燕军此刻已经进入到了蚁附攻城的阶段。

  燕军的架设了数以百计的投石机,无数的飞楼、撞车、云梯于辽东城下,并挖掘地道配合。已经不舍昼夜的攻城二十余日。

  这是往往是攻城战之中最惨烈的步骤,数以万计的燕军将士,顶着箭矢、滚石、擂木,舍生忘死的攀爬。

  数里之外的高台上,亲临战场观战的天盛皇帝慕容英看着前赴后继的燕军将士仍旧有些不满。

  太慢了。

  年近四旬的天盛皇帝慕容英,身材高大,面容英俊威武,身穿着一身镶嵌着珠玉金帛的明光大铠,风翅兜鍪上明珠装饰,看起来雍容华贵,威武不凡。

  自三月从洛阳出师,至今已经是五月了。

  至今连辽东城还没拿下。

  要知道,这辽东城,可是他慕容家的龙兴之地。不过随着慕容家入主中原,族人和部曲大都南迁。

  毕竟慕容家虽然汉化日久,也取得了中原世家大族的支持,但作为外族,心中始终还是更相信自己人。

  因此这龙兴之地也被边夷所窃据。

  两年前第一次征伐,因为种种原因,以致惨败。

  这在慕容英看来,并无他的过错,都是臣下们愚钝不堪,不知变通所致。

  这次征伐,除了征发百万大军以及倍之的民夫之外,他还罕见的下放了权力,准许各部主将“便宜行事”。

  然而来到辽东城下已经快一个月了,却始终未能破城。

  这让慕容英很不满意。

  但因为第一次的“种种原因”,这一次他硬是压下了干预的心思。

  毕竟第一次的惨败,已经让他的威望受损,若是亲自下场指挥再失利,那到时候慕容家的宗室们和中原世家大族可就有些压不住了

  可能是察觉出皇帝的脸色并不好看,一旁的尚书令段世桓对于原本想要说的事情,不由的有些疑虑。

  作为当朝宰相之一,段世桓出身段氏鲜卑,也是辽东鲜卑的一支,虽然祖上跟慕容鲜卑也曾打的你死我活,但自从慕容毅这个天降猛男崛起之后,段氏就成了慕容氏最为坚定的盟友和姻亲,跟随武帝慕容毅,南征北战,入主中原。

  大燕立国之后,段氏也自然累世显贵。

  段世桓的父亲段师周,作为元勋,被封为太师、骠骑大将军、令支王。

  而慕容毅的皇后,也是出自段氏。

  对于皇帝而言,段氏这种盟友,有时候甚至比起同族慕容氏都要值得信任。

  而段世桓从先帝时期就历任尚书,宰相,俨然是三朝元老,国之重臣。

  但这位重臣,对于当今皇帝的脾性也自然是非常清楚的,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时候有些消息就无异于火上浇油了。

  见段世桓迟迟没有开口,另一人却有些心急了。

  “陛下。”

  皇帝侧过头看了一眼,却是宗室出身的任城王慕容惠。

  “有事奏来。”

  任城王慕容惠是慕容英的堂弟,同出武帝一脉,如今担任散骑常侍、侍中,三十多岁的模样,面相俊秀,长须飘飘,看着身材却有些单薄,以至于穿着官袍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怀远的李源发来奏报,黎阳的军粮又失期了。”

  慕容英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思索片刻道:“黎阳的杨巡可有奏表?”

  “回陛下,杨尚书上表言运河多贼寇,剿之不尽,江南之粮运抵不及.”

  此刻的慕容英却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只是随口吩咐道:“下诏催促,让淮南的陈王及江都太守高智兴出兵剿灭运河贼寇,尽快疏通漕运。在晓谕幽州冀州各郡,收集粮草”

  “唯。”

  慕容英被这个消息也搞得有些心烦意乱,也没心思观战,转身回了行营。

  陪同的一众大臣见皇帝离开也是松了一口气,段世桓这边与慕容惠一道而行。

  “老夫到底是老了,不及郡王刚直啊。”

  慕容惠听到这老头的感叹,也不由的摇了摇头:“段公此言,折煞晚辈了,公思虑深远,相必是顾虑陛下得知军粮不济,与幽冀二州再度征粮,二州穷困,之前大军征集的粮草本就出自幽冀,如今南粮不及,也只能就近征集了,这大军若是无粮,必定难为.”

  段世桓则摇摇头道:“郡王所说,确是如此,可是先前将幽冀粮食征集了数年之积,若是再征,恐怕要出乱子的。”

  慕容惠叹气道:“段公所虑甚是,然两害相权,取其轻。”

  “轻吗?”

  段世恒摇着头,负手而去。

  慕容惠则望着老头离去的身影,怔了一怔。

  他是宗室出身,没有遗传太祖武皇帝的勇猛,书却读的不错,又善书法,因此颇得皇帝信重。

  也是目前大燕唯一担任宰相的宗室,自诩聪慧,一向眼高于顶。

  对于段世桓这样的老臣,尊敬归尊敬,却总觉得其做事不够果决,顾虑太多。

  可能人老了就如此?

  孰轻孰重,这还用考虑嘛?

  怀远镇,处于大燕的极东之地,是辽东之役军粮输送线的枢纽,是大燕面朝高句丽的边境要冲前沿,与高句丽邻接,具有不可替代的军事镇戍功能。

  除了作为镇戍本身具有的战略意义外,早在天盛七年第一次东征时期之前,慕容英就将怀远镇作为大军存粮、输粮的节点。

  一只数十人的骑队围绕这驻军的营地和粮屯正在巡视着,打着旗号上书“卫尉卿陇西郡公李”。

  却正是镇守怀远负责军粮督运的陇西郡公李源。

  李源相貌俊朗,颌下的须然与两鬓相连,看上去形貌比起实际年龄要长,有一种久历风霜的丧颓之感,但其身姿挺拔,仿佛一旦披挂整齐,便要生出些武人的凛然之势。

  巡营所到之处,士卒皆下拜马前,威仪极盛。

  此刻应该志得意满的李源却是一副肃容,面无半点得意之色。本来他镇守粮道和后路,只要不出差错,就是大功一件。

  黎阳方面的粮食已经失期很久了,运粮失期,这可是大罪。

  所幸东征之前就在怀远囤积了不少粮食,此时尚足以支用月余。

  可毕竟是百万大军,即便真实人数没有这么夸张,但加上运粮的役夫,绝对超过百万这个数字了,每日的消耗都是个天文数字。

  若最后因为军粮不足,导致征伐失败,李源肯定自己得背锅,但是杨巡,以慕容英的脾气,好死都难。

  杨巡真有这个胆子?还是运河上的水匪真就把运河堵死了一粒都运不过来?

  恍惚之间,正寻到一营,突然听到喝彩声,李源脸色微变。

  再一观瞧,却是几个军士与一少年在营外比射。

  那少年身穿白袍,驰骑如飞,与他比射的虽然都是军中善射士,却丝毫不惧,张弓搭箭无不正中靶心。

  营中士卒无不为白衣少年的俊逸呼喝叫好。

  “彩,彩,彩。”

  “好彩!”

  “李二郎好样的!”

  看到这时,李源脸色才舒缓过来,却原来是他家的二郎,嘴角不由的浮现一模笑意。

  身旁的随行的幕僚道:“明公可知近来二郎在营中得一雅号?”

  李源闻言,好奇问道:“哦?却不知所号为何?”

  “二凤。”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do.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do.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